如果要评价2024最热门车型,那小米SU7登顶“流量王”肯定是实至名归。在小米雷军总的一番慷慨言辞之下,小米SU7可谓是销量流量一把抓,上市一个多月就把2024年全年的产量都预定了出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就在小米SU7销量一路高歌猛增的同时,小米SU7也遭遇了大量车型质量投诉。自小米SU7交付以来,各种事故报道频发,其中不乏制动失灵、高速辅助驾驶失灵等等危机用车安全的重要事故。除此以外,小米SU7也被质疑成为了车险公司的重要照顾对象,甚至车险保费媲美百万级豪车,让很多车主感觉“压力山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米SU7故障退车频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米SU7上市不到2个月,已经出现了多起因为车辆自身质量问题引发的退车事件。其中甚至出现了仅行驶了39公里就趴窝的严重问题。
一位来自福建厦门的温先生在五一小长假期间于厦门小米服务中心提了一辆小米SU7车型。不过喜提新车的喜悦还没坚持半天,仅仅开出交付中心39公里的路程,温先生的小米SU7就因驱动系统故障而抛锚在了高速公路上无法启动行驶。令人震惊的是,当温先生好不容易将爱车送回小米汽车交付中心后,小米的工作人员竟然声称车辆故障无法确定,更加无法维修,如果客户需要可以退车。
众所周知,小米SU7除了创始版车型外,其余车型均需要漫长的等车周期,长的甚至需要等待8到10个月的时间。据温先生介绍,自己并不想退车,只是想维修或者让小米为其更换一台全新小米SU7,可惜这个愿望小米汽车无法满足。对此,温先生在社交平台改名为"最衰小米SU7车主",并称:"售后不维修,要换车也不给换,换车要重新排产,我要的是换车,不是退车,目前车辆还停在交付中心。"从温先生的话中不乏能感受到心中的苦楚,好不容易抢到了首批小米SU7车型,结果就是还没开回家车就必须退了,喜提新车瞬间变为最衰车主。
与温先生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来自广东佛山的聂先生,据其称他的小米SU7提车不过一个月时间,就两次在高速路上出现智驾失灵无法行驶的状况。故障出现一周时间,聂先生都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小米汽车官方的故障报告,同时还被告知由于故障原因不明无法维修。最后只好和小米汽车达成回购协议,将故障的小米SU7退掉。
对此小米汽车线上客服称:“关于具体的车辆故障原因,目前确实还无法确定,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检测。”不过据聂先生介绍,第一次出现智驾失灵和紧急制动失效的状况时小米给出的解释是软件问题,在线升级就可以解决。但经过小米工程师对其爱车进行软件升级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仅仅2天后该故障就再次出现。这次小米售后人员解释可能是硬件问题,目前原因未知无法修复。
其实小米退车事件事发后,在网络上也引发了一定的讨论,有人声称小米汽车给与车主退车是负责任的行为,至少全额退车已经尽可能降低了车主的损失。但是不要忘了,车主购买了小米SU7,是对小米信任的表现。结果就是小米SU7因为各种质量问题不断出现故障,不仅损害了车主的情绪驾驶,也让车主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和小米汽车官方周旋。新提的车就被迫退掉,想换车就给等,这种操作必然让小米汽车丧失大量用户信任。
小米SU7车险被“特殊照顾”
无独有偶,小米SU7自从上市之后不仅出现了因为自身故障而退车的情况,还频频传出各种事故,这直接导致了车险公司对于小米SU7展开了特殊照顾,结果就是车险保费的直线上升。
根据不知名保险公司披露的数据。小米汽车上市不久,上险的车辆就达到了数千台,中间事故车辆已经超过1074台。虽然不清楚这组数据的准确性,但是根据小米SU7真实车主反馈,开票价29.99万元的小米SU7 Max车型,第一年投保300万三者险,商业险加交强险总共需要接近8000元。与之对比,开票价30.08万的阿维塔12第一年同险种保费仅需6200元,开票价29.8万元的蔚来ET5T也仅需6000元 ,可见小米SU7的确被车险公司特殊对待提升了投保系数。
针对小米SU7投保系数较高一事,小编也咨询了车险公司工作人员,得到答复称:“很多购买小米SU7的消费者都是冲着小米这个品牌去的,对汽车性能和安全性了解的不是很透彻。加上小米汽车在市场上的热度太高了,不少车主买车后都想试试各种“第一次”,比如“首次高速行驶”、“首次挑战极限”等,这自然增加了出事的风险。另外小米SU7目前出险率和故障率的确在电车中属于较高水平,同时维修保养的成本也相对较高。”由此不难看出,小米SU7的保费相较同级别其他新能源车型会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小米SU7消费者的用车成本。
小米SU7作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圈的流量王,一经上市就备受关注。因此一旦小米SU7发生任何问题或故障都会得到极大的曝光度和关注度,这一点小米汽车的雷军总其实也早就有所预料。作为新势力造车的生力军,小米汽车的确担负着大量汽车用户和米粉的期盼。面对目前小米SU7出现的各种故障和问题,希望小米汽车可以尽快查明原因积极解决,不断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一家车企光靠网红体质和流量关注注定无法长期生存,唯有不断提升自身产品实力,提升消费者用车体验,才能在造车领域取得长久的成功。
相关热词搜索: